高品位文化大餐进千家万户
上世纪80年代前,作为中国改革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引领风骚的广东,一直戴着1顶难堪的“文化沙漠”的帽子。“广东人没文化”之说,一度在全国甚嚣尘上。 但就在短短的10多年后,特别是近5年以来,这类声音逐步减弱乃至完全消失。广东和广东人“文化形象”的转变,折射出来的是广东文化实力的提高和人民文化素质、品位的整体提升。 文化设施洗心革面 在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间,由于客观局限和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经济发展,而对文化建设有所忽视,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债太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类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政府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空前加大。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出台,更让广东文化建设迈进一日千里的快车道。在未来5年,省财政将投入78亿元,建设重点文化设施。目前,总投资8.5亿元的广州歌剧院已进入准备建设阶段,总投资9亿元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已通过招标肯定。 文化大餐丰盛怡人 随着文化“平台”的扩大、增多,广东老百姓享受的文化产品也丰富起来了。 记得在星海音乐厅建成之前,广州高档次音乐会都只能在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友谊剧院上演。硬件设施的落后,让众多国际知名音乐演出团体望而生畏,广东乐迷只能“望洋兴叹”。而随着星海音乐厅这所“亚洲第一音乐殿堂”的建成,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轮番登台献艺,让广州成为与北京、上海齐名的国内“高雅音乐之都”。其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更成为广州最知名的文化品牌,人气壮盛一票难求。有人乃至评价说,星海音乐厅的出现,不但改变了广州的文化形象,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广州人的气质。 随着广州天河电影城、中华广场电影城、飞扬影城等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电影超市的建成,广东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电影市场。中外大片常常扎堆出现,令观众琳琅满目,成为时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遍及全省城乡的文化广场,不仅是一道亮丽的景观,更是当地大众欣赏文艺节目、乃至自编自演节目的大舞台。 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大力增进、引进精品文艺创作。在原有羊城音乐花会、羊城艺术博览月等大型活动的基础上,广州市去年又成功取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永久承办权。在去年底举行的大赛中,37场赛事的2万张门票全部免费赠送给广大市民,期间还有大量广白癜风原因场音乐演出,与市民密切接触,广州一时间成为了音乐之城。 文化消费热火朝天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文化消费成为了广东人长假消费的新热门。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吸引了近6万观众;中山纪念堂举行的金狮奖杂技演出,场场爆满;广州购书中心人头涌涌,日均人流量超过5万人;广州、深圳几大影城一片红火,7天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远超千万…… 这不过是广东人丰富的文化生活、旺盛的文化消费的一个缩影。文化设施的逐渐完善,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极大激起了广大大众体验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的兴趣和热忱。在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高雅文化及高档次、高品位文化项目、产品,愈来愈遭到市民大众的欢迎。观看交响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演出的观众却愈来愈多;各大博物馆、展览馆宾客盈门;电影院是越高级越吃香,五星级影城普通票价高达60元,仍然大受追捧……广东已走进了一个高品位、享受型的文化消费时期。 图说 曾年少 读小学时的我,立誓要做个好学生、乖孩子,严格遵照母亲大人规定的作息时间安排学习生活:放学后有15分钟的放风时间――常常被睁眼闭眼拖成半小时;晚上可以看半小时动画片、半小时联播――所以现在看到千年不换的几个主播就胃口不好,阿弥陀佛,不能怪他们。这类清教徒式的学习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我的视听严重闭塞,到了下课时间,和大谈香港四大天王的同学格格不入,这个对一个三好学生来讲,实在是太丢脸了。我决定反抗暴政,回归民心。好朋友出主意,说家里不让看电视,那就去录相厅! 妈呀!那是个啥地方?朋友说她也不清楚,因而,我们决定周末去探险。只见门口有块小黑板,写着当天播映的录相名单,里面有很多看来是错别字。录相的名单打扮得有些恐怖,甚么“蹀血”、“火拼”,或“鸳鸯”、“心慌慌”,看来是老师在课堂上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词。我们开始有些心慌慌。掀开门前竹帘子,我们探头一望!乖乖!黑压压一群大老爷们,大部分是老师口里的地痞流氓,闹个大红脸,我们落荒而逃! 以后,每逢途经录相厅,我都会昂首挺胸,抓紧步伐通过,以标榜清高。 今天兴趣1高,打趣问2三十岁的男同事们,做学生时进过录相厅没?表情为难,语气坚决:“没有!那时候我读书很刻苦的!” “那末,你知道多少钱看一次吗?” “3块钱看一部。”露馅了!哈哈。 其实那时录相厅最过分的也不过放放叶子媚级别的,今天看来,不值一提啦! 这实在不能怪当时我们这些当学生的,电影院里经年都只放些《地道战》、《地雷战》的,新华书店里翻烂了还是那几套小人书,瞧我们多苦闷。 现在可不同喽,光看电视,就让你看得蒙头转向。看电影片子任挑,汽水、爆米花,服务到家。口味刁钻的时候,酸酸地还在上发个影评什么的,故作高雅,看看《布拉格之恋》之类的文艺片。最无聊的时候,约上朋友,跑到酒吧,听听现场音乐,点上一根烟,摆个姿态!被人唱衰成造作的小资。 好吧,小资就小资,反正现在可以光明正大、体体面面地看录相了。 朱淑萍 数说 【群众文化】 五级络架构构成 1998年至2002年,广东实行《广东省山区文化建设工程》,共完成工程项目950个。而今,全省各市都有大众艺术馆,县有文化馆,镇(乡)有文化站(文化中心),村(街道)有文化室,基本构成5级群众文化络架构。 【公共图书馆】 首家上图书馆 2002年,全省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已发展到131所。中山图书馆建起我国首个实用型的数字图书馆,创建了全新的上图书馆服务模式。 【博物馆】 馆藏文物50多万件 2003年,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40余座,馆藏文物54万多件。 【文艺演出】 人均消费7年翻番 全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139个,表演场所69座、每团年均出演132次。1995年以来,我省在国际性、全国性各类专业艺术评比中共获奖近600项。全省居民平均文娱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从1995年的682.1元增加到2002年的1386.12元,增长102.6%。 历程 1979年,大陆第一家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诞生。 1980年前后,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最早将境外流行音乐引进内地。随后张燕妮等广东歌星最早将海外的表演情势带到舞台上。 1985年,“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在广州举行,此为全国最早的流行音乐大奖赛。 2002年12月,省委9届二次会议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3年9月,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计划纲领》及《关于加强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等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省委省政府计划6年投入78亿元用于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大省建设热潮在全省兴起。 2003年12月,中国音乐的最高奖项“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 2004年7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会议在广州召开,11个省、区的文化主管部门在8个方面的交换与合作达成共鸣。首个合作项目“泛珠三角文物精品展”于9月29日在省博物馆开幕。 专家说 电影院变迁见证文化腾飞 祁海(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一级编剧、电影发行人) 改革开放前,省内的电影院很少,而且都是单厅影院,多有1000―1500个坐位大场,设施相当简陋。片源就更有限,一年到头反复上映的就那几部影片。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省电影公司每一年向全省发行影片100多部,放映超过百万场次,全省电影票房最高年份超过亿,观众超过10亿人次。9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电影经营逐渐走向市场。 1995年,广州3剑电影学社独立在广东地区发行影片,在全国首创了民间团体参与电影发行的先河,搞活了电影市场。至90年代末,广东电影票房位居全国前三位,1999年国产影片票房增长居全国首位。 有了良好市场开发和一定的资金积累,新世纪的广东电影业进入了逾越式发展时期。天河电影城、中华广场电影城、飞扬影城一批五星级、“准五星级”的电影超市前后建成,颠覆了传统的电影院概念,让看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广东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心理也在不断提高和改变。大概是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观众较早构成了比较独立、理性的欣赏习惯。相比其他省市的观众而言,不赶时髦、不盲从。他们喜欢切中社会热门、可看性特别强又新奇有趣的电影。1996年,叙述 的文献历史影片《较量》首先在广东治疗白癜风专家打响,令很多外地电影人很不理解。实际上,成熟的广东观众对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阐释人生哲理、描述美好情感的影片,都有着特殊的偏爱。 实际上,这些变化只是广东人文化生活嬗变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广东文化近年来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三点:1是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情势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之前都说广东人偏爱通俗文化、流行文化,而今高雅文化、严肃文化也大行其道;2是广东人对文化的重视到达史无前例的程度,广州、深圳人均购书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其3,广东人的文化品位、文化素质产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不仅是由于遭到海外文化的影响,更由于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地人进入广东,其中不唯一民工,更有大量来自大江南北的“白骨精”(即白领、骨干、精英人士),他们将各地优秀的文化、观念带到了广东,开辟了广东人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广东文化内容,加速了广东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百姓说 “老广”口味日益多元高雅 郝万新(广东语言音像出版社) 我在广州生活已有7个年头。7年中,不断感受到广东在变,广东人在变,自己的生活也在改变――人们的素质愈来愈高,愈来愈优雅,愈来愈有品位。 其实,来广东前就听说“广东人虽然有钱,但没什么文化,素质比较差”。刚来的时候,也确切发现广东人比较重物资享受而轻精神陶冶。如吃、穿、住、用、行方面舍得花钱,但很少愿意用作精神消费。那时候,我身旁的朋友、同事们所谓的文化娱乐,不过是在家看港产剧,去酒吧饮酒、卡拉OK唱歌,最“高雅”也不过是去听场港台歌星演唱会。 而近几年来,包括交响乐、芭蕾舞等高雅艺术也在广州渐渐热了起来,很多原来对这些玩艺儿毫无概念的人也开始步入了“大雅之堂”。前几年,可能只有“老学究”和小学生才进博物馆;而今,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已成为广州白领一族的时尚。 其实,广东人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从不懂到懂,很快成为比较“专业”的欣赏者。他们一旦认为是好的东西,就能很快接受它,消化它。所以也明显感觉到,广东人文化口味愈来愈多元化,各种原来并不受青睐的其他文化情势、产品,愈来愈遭到广东人的欢迎。例如,之前多数广东人只看香港电视节目,现在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大有人在。一样,港产电影、香港流行歌在广东也没有之前那末受追捧,倒是好的国产电影、国语歌常常能遭到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