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科普
烧心,反酸
得了反流性食管炎怎么办?
作者:顾怡高彩萍同济医院
主审:翟华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医院党委书记
反流性食管炎炎(refluxesophagitis,RE)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范畴,是消化科门诊的常见病,炎症的发生主要是胃内包括胃酸在内的胃内容物,经贲门反流至食管,造成食管黏膜出现红斑、糜烂,甚至溃疡形成,即是一种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导致胃酸、胃酶等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的疾病,当酸碱等成分反流导致食管黏膜破损时就是反流性食管炎[1]。
RE临床表现有哪些
RE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1.反流症状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于餐后明显或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倾时容易出现。
2.食管刺激症状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烧心常于餐后1h出现,弯腰、卧位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2]。
3.食管外刺激症状咳嗽、哮喘、咽喉炎等。
4.并发症表现常见的并发症有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Berrett食管[3]。
RE诊断方法有哪些
1.食管滴酸试验此试验并不能直接证明RE的存在,因为酸与RE的典型症状相关,但两者并不一定同时存在,故其诊断价值有限。
2.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是诊断RE的主要方法。有研究表明,通过内镜可明确RE的发病情况并对药物疗效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4]。
3.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标准剂量连用14d或双倍剂量连用7d,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5]。
RE治疗方法有哪些
1.基础治疗
如抬高床头、睡前3h不再进食。吸烟会显著增加酸反流发生率,并降低唾液分泌功能,导致食管接触酸时间增加和酸清除时间延长,故戒烟也是RE的治疗手段之一[6]。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RE仍是主要手段,主要药物有:
(1)降低胃酸分泌:口服小苏打或者氢氧化铝凝胶,质子泵抑制剂,如各种拉唑类药物,是比较强烈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2)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的药物:胃复安和吗丁啉。西沙必利通过肠肌丛节后神经能释放乙酰胆碱而促进食管、胃的蠕动和排空,从而减轻胃食管反流,口服促进胃动力药物[7]。
(3)保护食管和胃黏膜的药物:体果胶铋,铝碳酸镁,洁维乐等。
3.内镜下治疗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等特点,但其长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6]。
4.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食管狭窄扩张治疗无效、返流症状严重且内科治疗3个月无效、不能治愈的食管溃疡出血、中度以上异型增生等患者,宜选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式主要有外科抗反流术、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8]。
如何预防RE
1.需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用药,切忌随意用药,从而避免乱用药导致的副作用。
2.尽可能减少过度弯、腰穿紧裤、扎紧腰带等活动,从而避免腹内压持续增加。
3.睡觉时枕头高度介于10-15cm最佳,可对夜间发生反流起到预防作用。
4.维持心情处于愉悦状态,切忌在吃饭以后立即平卧。
5.存在肥胖问题的患者应减轻体重。换言之,体重过高会促进胃液反流,尤其是在平卧后会导致胃液反流加重。
6.夜间进食不宜过饱,切忌饭后平躺。
7.饮食以低脂食物为主,同时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
8.戒烟戒酒。
参考文献
[1]陶佳.综合性护理联合特殊护理在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33-36.
[2]黄一鲜,张冬琼,黎琮毅.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进展[J].内科,,7(1):61-62.
[3]VakilN,vanZantenSV,KahrilasP,etal.TheMontrealdefinition
andclassificationof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aglobalevidence-basedconsensus[J].AmJGastroenterol,,(8):-.
[4]高舒达临床协作组.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3(7):-.
[5]陆星华,张泰昌.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1(4):-.
[6]刘诗.改变生活方式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8-9.
[7]徐丹丹.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胃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藏医药,,42(05):-.
[8]PeterJ,KahrilasMD.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J].NEnglJMed,,(16):-.
编辑:吴齐凯
绘图:李川
END
■■■■
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为全国获得年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为数不多的学会组织之一,长期致力于打造“科普之翼”,凝聚以科普工作委员会为主干力量以及89多个分支机构康复同仁的共同努力,建立全国50余个科普示范基地,开展康复科普推广、学术培训与科技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及时、全方位的向全生命周期人群传播康复科技成果及健康知识,指引大众了解更多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了解康复、理解健康,努力融合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借助多样化媒体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具有康复特色的现代化康复科普工作体系,形成符合创新型国家水平的康复科普工作新格局。
本平台所有科普作品仅供学习交流,作品版权归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所有,请勿随意转载!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