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由儿康堂审核▼
最近,有宝妈留言说:
孩子这几天扁桃体发炎,还发烧了,喉咙又肿又痛,吃不下喝不下的,一天到晚不停的哭闹,看着孩子这样,真是心疼。
其实,扁桃体炎是非常多见的,反复发作的孩子,容易慢性扁桃体肿大,还可能出现咽炎、喉炎、鼻炎、慢性肾炎、腺样体面容等问题。
今天,六师妹就来说说扁桃体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2个方法判断是不是扁桃体发炎
反复发炎,要不要切除?
想要对付扁桃体发炎,4个方法来应对
2招判断是不是扁桃体发炎
有些孩子突然发烧、爱哭闹,不吃不喝的,特别是一些小宝宝还不会表达,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2个方法,家长自己学会判断孩子是不是扁桃体发炎了。
1第一种:观察孩子症状扁桃体发炎一般会有如下症状:拒绝进食,一吃东西就很抗拒
出现发热症状
头痛呕吐,或口臭、流口水
出现刺激性咳嗽
睡觉时打鼾或用嘴巴呼吸
颈部或下颚疼痛
不会说话的宝宝吞咽困难、对食物很抗拒,就要考虑是不是扁桃体发炎,对于会表达的娃,一般会说哪里疼,宝妈就更容易发现。
2第二种:直接看喉咙宝妈们可以让孩子张开嘴巴,正常的情况下扁桃体是比较小的,在喉咙两侧,肉眼可见粉红色形状的组织。
发炎的时候,口咽部黏膜明显红肿充血,就会出现黄色或白色的脓点。
扁桃体肿大,要不要切除?
有些孩子扁桃体反复发炎,从急性转成了慢性,去看医生时,有些医生会建议切除扁桃体。
一般医生会从发炎的次数、日常症状、肿大程度等方面去考虑。
扁桃体摘不摘,我们先看一个数字:
过去一年中,每年发炎7次
过去两年中,每年发炎5次
过去三年中,每年发炎3次
如果孩子在过去的2-3年中,出现了上述扁桃体发炎次数,表示是比较频繁了。
其次,是否出现以下这些情况。
·扁桃体过度肥大,三度以上肿大,影响孩子吞咽,导致说话不清、长期张口呼吸、影响睡眠和呼吸;
·长期低热,全身检查除扁桃体炎外无其他病变者;
·其他情况:扁桃体恶性肿瘤,没法控制的扁桃体血管出血等。
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医生建议切除,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这种情况建议遵医嘱。
对于不是很严重的扁桃体发炎,我们优先就要保护好它,虽然扁桃体娇小,但作用可不小。
扁桃体是人体免疫器官,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活跃,故3岁以后是该病发作高峰期。
扁桃体炎多发年龄一般是3-10岁,尤其是儿童阶段,一般12岁以后扁桃体就开始渐渐地萎缩。
其次,它是身体抵御外邪的门户,身体稍微出现问题,它会第一个站出来,打跑病邪,有抵御病邪入侵的作用。
如果把身体的卫兵撤掉,病邪容易长驱直入,小病不容易显现症状,日后得严重疾病的风险也就相应的提高。
所以,对于扁桃体发炎,我们应该做的是为他们恢复健康,继续让他们抵御病菌入侵。
扁桃体发炎,家长可以这样做!
中医认为,急性扁桃体炎大多数为肺胃积热,虚火上炎,上攻于咽部导致。
如果孩子的体质又比较虚弱,阳气不足,就容易反复发作,形成慢性扁桃体发炎。
1急性扁桃体发炎的4种方法√首先是缓解孩子疼痛
孩子扁桃体发炎时,我们可以做这几件事来缓解孩子的疼痛:
(1)3岁以上的孩子,可用温盐水漱口,能除菌、缓解疼痛;
做法:取一杯ml的温水,加入半茶匙盐,搅拌均匀后,让孩子仰头漱口5-10秒,然后吐掉。
(2)让孩子少量多次的喝温水,补充水分,避免太冷或太热的水刺激孩子的咽喉;
(3)热水袋灌上温水,热敷颈部可以缓解咽喉不适,但注意不要烫伤。
(4)让孩子多卧床休息,每天早晚睡觉前清水漱口,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物残渣留在口腔中与细菌混杂,诱发或加重扁桃体感染。
√来一杯乌梅三豆饮
严重疼痛或发烧的孩子,可以做乌梅三豆饮,可以生津止渴、收敛虚火,为孩子清热。
黑豆:补肾养阴,能“引火下行”,把向上的虚火往下引
绿豆:养肝清热
黄豆:利湿健脾
乌梅:味酸,能收敛虚火、滋补津液
备注:这个食养方清热效果较强,孩子普遍体质虚寒,喝到嗓子红肿消退,就不要再喝了。
√饮食清淡很重要
发炎的这段时间,全部饮食都要有意识地清淡。
以五谷杂粮为主,做成对咽部刺激小的流食,比如小米粥、粳米粥、蔬菜粥、软烂的面条等。
少吃或最好不吃肉类荤腥、煎炸食物、甜食、生冷食物。
一来孩子本身就吃不下;二来中医认为这些食物助湿生热,生热容易导致身体“发炎”,痰湿浊气重身体更容易出现“肿大”,不利于病情恢复。
√善用推拿来帮忙
急性扁桃体发炎的孩子,可以使用吉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的通调方,一天推拿2次,推到孩子症状消退即可。
六师妹要提醒的是,若扁桃体发烧严重,或超过3天,孩子不吃不喝,医院。
慢性扁桃体炎怎么办?
有慢性扁桃体炎的孩子,可以用以下方案进行推拿,推拿时间以10天为一个周期,休息3天,再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推拿。
除了推拿,慢性扁桃体炎的孩子更要注重体质调理,因为扁桃体发炎只是表面症状,实则是在提示孩子的体质出了问题。这类孩子体质都是比较弱的,脾跟肺长期受损,脾土生肺金,要调理好肺,就要从脾开始。
因此,最基础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做好助消化和健脾胃。
关于健脾的文章
扫码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