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和年长儿,主要特点是发热、皮疹,可发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等并发症,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多趋势。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而且人是唯一宿主,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预防,因此,通过疫苗接种可以预防、并且消除麻疹。
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d(6~18d)。
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分3期:
前驱期:发热,,温达39℃~40℃,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炎等,发热2d~3d后,口腔颊黏膜粗糙,上有数量不等周围可见红晕的0.5mm~1mm灰白色小点,称麻疹黏膜斑(Koplik’sspot,柯氏斑),上下唇黏膜也可见到,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注:口腔麻疹黏膜斑可早于麻疹皮疹出现,同时存在时间较短(通常持续12~72h),对发热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尚未出现皮疹的患者,如果查体发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对诊断麻疹的提示意义重大,有助于麻疹的早期诊断。年版麻疹诊断标准将“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麻疹黏膜斑
出疹期:多在发热2d~4d后出现,持续3d~5d,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皮疹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1周~2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
恢复期:出疹3~5d后,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减轻、消失,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持续1~2周。
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麻疹接触史,前驱期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典型出疹和退疹特点可做出临床诊断,检测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或麻疹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
注:强调出疹28d内采集血液样本进行IgM检测;研究显示,典型麻疹病例出疹后3d内仅约70%的患者IgM阳性,4~28d%阳性(轻型麻疹病例IgM的产生会更晚一些),而皮疹出现后约30d时通常检测不到该抗体。
需要注意的是解读抗麻疹IgM抗体试验结果时要谨慎,麻疹IgM抗体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报道,人类细小病毒B19IgM抗体可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对发热、皮疹超过10d的病例,即便麻疹IgM阳性,对诊断麻疹也要谨慎。
治疗原则对麻疹尚无特异性抗病毒疗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保证充足液体入量,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排痰。
对并发肺部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针对致病菌并结合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对于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疗等呼吸支持治疗,并发心衰者限制液体入量、利尿、扩血管降负荷等治疗。
医院感染控制对患者采取呼吸道隔离,无肺炎并发症者皮疹消退后5天,并发肺炎者隔离至诊后10天。
医务人员使用符合空气传播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呼吸防护用品(推荐N95口罩)。
参考文献(略)
蒋荣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