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天气变化不一,出门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在此小编为大家点赞,并提醒大家:在秋冬交替之际,要防范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流感和手足口病。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部分中高风险地区;同时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大家还需始终坚持做好重点疫情防控措施。
防护措施
减少密集: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或打喷嚏的人接触。
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室内公共场所和就医时应佩戴口罩,如有呼吸道症状也要佩戴口罩。
随时保持手卫生: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需用洗手液或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成分免洗洗手液;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开窗通风;加强营养,适度运动;咳嗽或打喷嚏要口捂住口鼻;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勤晒衣被。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有症状及时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特别是过往14天曾去过高、中风险地区的人员,可拨打上海市发热咨询热线、,及时到本市指定发热门诊就诊,并及时向医生告知发病前14天重点地区旅行或居住史以及与有症状病例的接触史。
境外来沪人员在入境时应配合做好健康申明表信息登记和体温测量,如果有发热等症状或在境外接触过有症状病例,应主动申报,入关后按照要求配合做好采样、检测和集中隔离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请服从医务人员安排,积极配合体温测量和健康记录,做好清洁与消毒工作。
流感的定义流感,顾名思义,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流感病毒家族有甲、乙、丙、丁“四兄弟”。其中主要和我们“捣乱”的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和Yamagata系。
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好的是,随着卫生条件改善和医学事业发展,流感家族已不复往日风采。现在的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和轻症表现,并且科学预防能减少感染机率,积极治疗还可改善预后。因此,对于每年冬季“主场作战”的流感我们也不必恐惧,最重要的是加强预防。
流感的传播途径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一般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24—28小时即可排出病毒,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流感的症状对于年龄不同的人群,发病症状也有区别,这里重点讲讲成年人和儿童的症状。
成年人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可伴畏寒、寒战,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儿童小朋友流感的症状大致跟成年人差不多。1)儿童流感常常突然起病,主要的症状为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40度,常伴有畏寒、寒战。2)孩子还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3)也可能会出现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这些感冒的症状。4)少部分可能会消化道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等,而且这个症状多于成人。5)儿童流感引起急性的喉炎、中耳炎、气管炎、支气管炎以及肺炎等都比成人常见。辨别流感与普通感冒1)流感病程5~10天、发热持续3~5天;普通感冒病程5~7天、发热持续1~2天。2)流感可并发中耳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普通感冒并发症较少。3)流感症状重,高烧39度以上,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咳嗽、流鼻涕、咽痛、有时伴有呕吐腹泻;普通感冒症状轻,发烧在39度以下,精神情况大多还不错、咳嗽、流鼻涕、咽痛。当然,在流感高发季节,如若孩子出现疑似症状,还是应该就医诊断。流感预防预防要点一:经常洗手勤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最经济、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这小编送你洗手七步曲:
预防要点二: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上臂衣袖或纸巾遮住口鼻(避免用双手捂住或直接对着他人咳嗽、打喷嚏),使用后纸巾丢入垃圾桶;打喷嚏或咳嗽后尽快洗手。预防要点三: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润,定时开窗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酌情减少或停止参加大型室内集体活动。预防要点四:注意隔离和防护在流感流行高峰期外出时,建议佩戴医用口罩;出现流感感染症状应及早就医,轻症者居家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尤其避免接触儿童、孕妇、老年人、特定慢性病患者;流感患者如果外出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尽量保持1米以上距离。预防要点五:药物预防请注意,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只能作为重症流感高危人群(且没有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时)发生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后的紧急临时预防措施。服用药物品种和剂量应遵循医生意见。预防要点六:锻炼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适当多饮水,饮食清淡易于消化且营养均衡;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要点七: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流感疫苗接种后2-4周人体才能产生保护作用,所以流感疫苗接种时间就是流感流行前一个月,因此建议每年九、十月份接种流感疫苗。即使错过最佳接种时间也不必担心,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关于流感疫苗的几个小问题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
张丽丽
某某
流感疫苗和普通疫苗有什么区别?
普通疫苗比如乙肝、麻疹疫苗,接种几次就可以防范一种疾病,且有效保护时间可达数年。而流感病毒毒株多,变化快,持续保护时间不长,建议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
小编
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
张丽丽
某某
什么时候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接种后2-4周人体才能产生保护作用,所以流感疫苗接种时间就是流感流行前一个月,因此建议每年九、十月份接种流感疫苗。即使错过最佳接种时间也不必担心,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
小编
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
张丽丽
某某
流感疫苗可以持续多久?
一般而言,接种流感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力可以持续6-8个月。
小编
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
张丽丽
某某
三价流感疫苗和四价流感疫苗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价”指流感病毒毒株的种类,三价就是针对三种流感病毒毒株,四价同理。而根据具体情况,能针对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毒株的疫苗才是好疫苗。
小编
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
张丽丽
某某
哪些人需要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流行季节怀孕的女性、特定慢性病患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血液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为优先接种对象。
注意,小于半岁的幼儿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小编
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
张丽丽
某某
健康的成年人需要打流感疫苗吗?
流感疫苗接种的人越多,流感病毒存在的空间就越小。总之,接种流感疫苗不仅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保护他人。
小编
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请输入对话
张丽丽
某某
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感冒?
流感疫苗仅仅针对流感,对普通感冒没有预防作用。但不管是流感,还是普通感冒,最通用的预防手段是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
小编
手足口每年的夏季、秋季,手足口病都会强势侵袭,扰乱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危害孩子们的健康。今天小编带大家全面了解手足口病,做孩子们的健康卫士,让健康常伴,让生活更美好!
下面跟随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口中所述的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d。手足口病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手足口病的主要特征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
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
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
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人群密切接触
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分泌物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食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2、避免与患儿接触,托育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4、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6、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7、流行季节教室和活动区域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扫后应立即洗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