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不愈的咽炎,百分之八十是因为肾虚,节选比较权威的两篇论证。
(-)
罗大伦:上火、不停清嗓子?给你来碗收火汤
有很多朋友患有慢性咽炎,这个病好像比较麻烦,您用了清热解毒的牛黄上清丸等药,当时好像见效几分,然后,平安几天,好像就又开始了。
总是有上火的感觉,咽喉发热,需要不时地清嗓子。那么,这个病到底该如何调理呢?为何这个“火”,它就清不掉呢?
“上火”是我们现代人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时时被“上火”困扰,所以,甚至商家都会借此而做广告,“怕上火,就喝某某饮料!”
这个“上火”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实火
其实,“上火”就是身体出现了某种热症,比如咽喉不爽,有点炎症,比如皮肤起疙瘩,比如口舌生疮,有口气,比如尿黄等等。
而“上火”的原因,实在是太多,各种气血的瘀滞,功能的不畅,都会导致上火,比如:吃美食太多了,脾胃运化不开,则会蕴积于脾胃,导致“上火”。又比如,最近情绪不好,导致气血运行乖戾,气机郁结,也会上火,这是心肝之火,会出现眼红,口舌生疮等情况。
以上的情况,都是“实火”,是真实存在的有余之火,必须要清除,这样的火,前者服用保和丸,后者服用牛黄上清丸,都是可以的,是清除障碍之后,身体就会恢复,这“实火”就会消失的。
还有的实火,是外邪带来的,比如热性的传染病,会导致实火的出现。这种“实火”,您喝点那个什么凉茶,是可以的。现在中医对凉茶的评价很不好,其实,古人发明这个东西,也是有所针对的。在这种“实火”的情况下,是可以用的。
虚火
而还有一种火,则不是“实火”,而是“虚火”,是身体因为缺少了滋润的物质,导致的虚火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清除,而是要滋补。
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两种物质,是在一起同时存在的,两者力量平衡,则身体正常,可是,如果其中一方缺少,则另一方就会显得有余,其实并不是真的有余,只是相对显得有余。这样,如果阴缺乏,阳就会显得有余,这种有余,看着就跟有“火”非常的类似。这叫“虚火”。
这种“虚火”,您就别清了,您清不干净的,因为它本身只是显得有余而已,其实是不足的,所以,此时最好的方法,是把“阴”的一方补足,这样就可以使得阴阳平衡,那么,就没有虚火出现了。
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现代人,身体禀赋不足,而消耗又多,因此,很多人都是正气不足的,尤其是阴精亏虚之人很多。所以,这种虚火多而又多。这个时候,大家如果着重于清火,则会出现越清越麻烦的状态。
而虚火与实火,有时候又互相夹杂,所以判断起来,比较麻烦,这需要专业人员,在四诊合参的情况下,认真判断,才能分清。
该怎样清火呢?
我现在的经验是这样的:虚火导致的上火,占绝大多数,而真正的实火,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的,而实火,一清就去,虚火,却往往被长期错误判断。
比如这个慢性咽炎,有很多人嗓子不爽,总是清嗓子,而且很干燥,即使有痰,也很粘稠,长期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效果不佳。
我的经验是,这样的人,多数是肾精亏虚,导致的虚火上炎,古人管这叫龙雷之火上奔,这种火,您是清不掉的,而滋阴填精,则会立竿见影的。
这类方子有很多,比如明代张景岳的镇阴煎,而同样是明代的陈士铎,用的方子比如引火汤,收火汤,金水汤等,也都非常有效。
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人都是与道家关系密切,甚至都是道家人物,方子的特点,也都是大剂量的熟地,作为主药,然后配合一点其他的药物,这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学问上有何联系?历史并无记载,令人遐思连连。
这陈士铎也是一个奇人,他写了好多书,他自己说,这些书都是岐伯天师、张仲景等神仙下凡,教给他的。别人在给他出版书的时候,说他是一个挺厚道的读书人(“陈君笃实君子也”),不至于说谎啊。而离谱的是,陈士铎每一本书,还都坚持这么说,而且他的方子,后世之人,应用非常灵验,比如那个引火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基本是一副见效,三副痊愈。
所以,陈士铎的书的来源,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谜团,他到底托的是谁的名字?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陈士铎治疗咽喉病的收火汤。
熟地九十克、山萸肉三十克
茯苓十五克、肉桂九克
按照陈士铎的意思,这种咽喉的突然的肿痛,多是肾精不足引起,所以,用这个方子里面的熟地和山萸肉滋补,肉桂再引火归元,一副药,就应该治好了。
我们调理慢性的咽炎,不必如此着急,我们把分量减少,可以用熟地三十克、山萸肉十二克、茯苓九克、肉桂三克。这样的量就可以了。
这种症状,一定是舌质红的,这是我的判断标准。一般,服用不必超过三副。孕妇忌服。这种方子的模式,都是大量的熟地,他们都经常用到九十克,配合一点滋阴的药物,最后搭配三克左右的肉桂。
在中医里面,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因此,肺是肾的母亲,陈士铎用比喻来形容肺肾亏虚的状态:
“人有咽喉干燥,久而疼痛,人以为肺热之故,谁知是肾水之涸竭乎。夫肺金生肾水者也,肺气清肃,自能下生肾水,惟肺气既虚,则肺中津液仅可自养,而无如肾水大耗,日来取给,则剥肤之痛,乌能免乎。譬如父母,未有不养赡其子者,而处困穷窘迫之时,则无米之炊,何能止索饭啼饥之哭。倘其子成立,自能顾家,为父母者不特可以取资,而亦可免迫索之苦;乃其子又伶仃野狼狈,不善谋生,则子贫而父母更贫,其干枯之状,有不可形容者矣,肺肾何独不然。故欲救肺之干燥,必先救肾之枯涸也。”而且,在中医里面,肾经的循行,会上挟咽喉,因此,肾精亏虚,一个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咽喉容易出问题。
医案
坦诚地讲,现在之人,肾精不足者多,因此,遇到虚弱之人,如果有点“上火”的症状,我往往会用这种熟地、山萸肉,配合肉桂的思路,不仅仅限于慢性咽炎的调理。
举个例子,一人感冒过后,感觉极度虚弱,浑身无力,稍微一动就一身大汗,我见其舌质偏红,就用此方,因为张锡纯讲山萸肉具有敛肝收汗的作用,结果服用一天,就感觉精力基本恢复。
又一例,外感后,突然失音,说不出话,我见其舌质红,于是用此方加蝉蜕六克、胖大海九克,也是一副药,第二天就声音恢复。
又有一人,在服用寒凉的中药清火后,感觉精力极度衰退,四肢无力,感觉走二三十米都累,整日疲乏。我用此方加枸杞子九克、菟丝子九克、仙灵脾九克。也是一副后,精力开始基本恢复,令其自己都惊奇,三副之后就停药了。
陈士铎的方子,在民间学习者很多,多是立竿见影,可见中医的魅力,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讲陈士铎的故事。
(二)
咽喉炎多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而发,与喜食辛辣及素体阴虚有一定关系,临床多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为其治疗原则。咽为肺胃之门户,咽部的疾患可影响到肺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且肺卫外主皮毛,肺卫外的功能不强,寒热之邪即可入侵肌肤,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扁桃体红肿,甚则化脓等。治疗上,津未伤,治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即银翘散、白虎汤证;津已伤,治以清热生津,多选用增液汤。若阳明实证明显,也可投增液承气类,旨在急下存阴。本人强调治热首求救阴的概念,配以清热、养阴、凉血、生津,在临床上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咽喉炎的发病可分为两类,外邪引起,即六淫致病,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但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咽炎都为内伤引起,这类病人往往在咽痛时用消炎药处理有效,且年龄在25~35岁居多,起初多以慢性咽炎急性发作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高热,扁桃体肿大,甚则化脓致使咽部疼痛、吞咽不利,经西医抗感染治疗,咽红肿消退,热度下降较快。但治疗后咽部不适感时有发作,遇寒热之邪易复发,经过近7年的观察,这类病人有一共同点,即肾阴虚。病例:患者,男,3O岁,年12月19日初诊。自诉咽部灼痛,时隐时现,纳良,二便调,每年都有几次咽干、痒、肿痛等不适,以往都在当地卫生院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有一段时间症状消失,但今年出现咽痛频繁,且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间隔短,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慢性咽炎,建议其配合中药调理,故来诊。体格检查均正常,唯腰酸,咽部暗红、不肿,口干,耳呜、声细如蝉,舌红,苔微黄,根苔较厚。治以养阴清热,药用六味地黄类(药略),共5剂,常规煎法,嘱其服药期间勿食辛辣油炸,勿熬夜。二诊:l2月27日。称药后咽灼痛消失,耳鸣、腰酸有所好转,口干欲饮如前,与其原方基础加麦门冬一味,再进7剂,嘱其忌辛辣、房欲,若自觉有效,可原方再进7剂。年5月陪同其妻来诊,称其咽炎、腰痛皆愈,口干欲饮好转,口舌生疮也未发。
房劳太过纵欲无度,多因年少无知,致使肾气克伐太过,以致水亏不能制火,心火独亢,则欲念时起,如此恶性循环,肾有不伤之理?少阴肾经循咽喉,肾为水脏,肾水不足,则阳无以制,故虚火上炎,咽必红、肿、痛。如《伤寒论》条: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猪肤汤主之。3儿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苦酒汤主之。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条:少阴病,咽干燥,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上诸条唯条属少阴实证,方意有急下存阴之意,其余诸条皆用温药,如桔梗之辛温、苦酒、半夏皆微温,这与治热病原则似乎不太合宜,然此即仲景之高明之处,也即后人所说“阴得阳助生化无穷”之意。
少阴属君火,咽痛、干、痒均属有火,从多年临床分析,此火可归于虚火上炎,火不归元范畴。患者多以虚阳外浮,火无以制为临床特征,且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壮年,本人在这些年的临床中摸出了一个规律,若咽炎发于青少年,多属外感寒热之邪,以肺卫不固,邪入卫分、气分为特点,此类患者着重于清热解毒和利咽消肿;若发于青壮年,多责之于欲火太旺,水亏火无以制,治以养阳清热,调理阴阳;若发于中老年,则多归于津液亏灼,治法多选用养阴生津、润燥等法。临床上凡见口腔易患溃疡、咽痛、腰酸、欲念时起、阳强易举者,用养阴生津法,少佐桂、附、姜等品,意在引火归元,则咽炎自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