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新玲
“特大利好!根据病毒在50℃以上的温度自行消亡这一致命特点,因此我们出门回家后只要用电吹风强档,对口罩和面部手部各吹30秒即可消毒,口罩可反复使用,衣服不用每天洗,也避免了酒精和消毒水的二次污染。”
这是一条正在传播的将口罩二次利用的“妙招”。只要想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的多处误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是人的呼吸系统,吹风机怎么能吹到里面呢?另外,杀死病毒需要56℃的高温持续30分钟,皮肤怎么可能受得了?
转发者为了让人相信,还在前面加上,“广州钟南山院士对冠状病毒没有提出特别有效的消毒方法,武汉闸东山道士发明了一个简便易行且有特效的消毒方式”。
多个研究机构都在夜以继日研究病毒机理、研究治疗对策时,一批这样似是而非的信息在网上传递。可以看出,传播这些谣言的人,不是出于恶意,相反却是因为善意,希望更多的人获得自我防护的知识,或者在防护用品暂时短缺的现实条件下,能够找到居家便捷有效的防护方法。
这也是近期网上的谣言新的特点,并非恶意的、凭空捏造的极端说法、事件,相反却是简便易行的“善意的谣言”。
在非常时期,特别是处于不稳定和危险环境之中的时候,人们更容易相信积极的、看起来可以扭转事态继续恶化的消息,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为了迎合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凭空想象编造“善意的谣言”,这样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内容传播出去之后,不仅达不到初衷,还会适得其反,会让人们麻痹大意,甚至影响整体防疫效果。
类似的谣言近期实在有点多,多个辟谣平台在不断更新。
“每天出门前用棉签蘸点小磨香油,滴进两个鼻孔内,轻捏几下即可,这样就可以阻断一切流感和瘟疫传染。”油脂能否防病毒?科学家应该还没研究出来;
“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对此,钟南山院士团队辟谣:盐水漱口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对于咽喉炎有帮助。但是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漱口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其次,目前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提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
“板蓝根+熏醋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国家卫健委官方微博已经对这一说法辟谣;
“开暖气或空调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曾多次科普,56℃,30分钟,冠状病毒就死亡了,但是人在56度的高温下,又能待多久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有网友翻出年“科学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旧闻,怀疑“是否两年前就已发现如今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中国青年报记者向中科院求证,该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称年报道的“病毒”,与此次引发肺炎疫情的-nCov并非“同一种病毒”。
但是这些谣言因为有人相信,仍旧在不断被转发群发。这些“善意的谣言”比一些恶意的造谣更有强的生命力,迷惑性更强,疫情面前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选择性相信”。
谣言的产生机理、传播方式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研究类别。曾有研究者在研究19世纪末期印度瘟疫期间的谣言时指出,谣言是一种大众话语的形式。也有学者总结:谣言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人们的偏见和期望。
谣言止于智者,但“智者”不一定就能摆脱谣言的袭击。转发上述“善意的谣言”的不乏教师、科技工作者、企业高管等各行各业中坚力量,高学历、见多识广是他们的特点。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和一位专业的年轻医生谁的医疗专业知识更多?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会选择后者。
所以,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有效的方法是先看信息的来源。面对疫情,先看信息是否来自卫生防疫部门,是否来自医务工作者,是否来自病毒研究专家,或者发布这一信息的平台是不是严肃的、权威的媒体,因为正规媒体会有严格的审稿发稿制度,能够尽力通过流程避免发出错误信息。如果见到信息源模糊的转发信息,对于信息中提到的发布者、内容可以拷贝后搜索一下,没准这条信息已经在辟谣平台上被晾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