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头婚”火上了热搜。所谓“两头婚”,就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各有房子,生了孩子一个跟爹姓,一个跟娘姓,姥姥带一个奶奶带一个……
作为包邮区原住民,这种婚姻方式一点都不新奇。
在我们这,管这叫“门当户对”婚。双方条件都不错,谁都不是傻瓜,婚前财产法律规定各归各。出个房子让对方陪车子又陪装修,不出两年就贬值到一塌糊涂的骚操作,老早便不作兴了。
江浙沪中产家庭谈婚论嫁一般是这样的:我家的房子我家负责装修,你家的房子你家负责装修,谁都别占谁便宜。大家都是人精,这就是一个双方博弈的结果。
再说带孩子,包邮区普遍独生子女,小孩子属于稀缺资源。父母那一辈就生了一个娃,然后一个娃又生一个娃,四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能不稀罕嘛。
这样的人家倒不一定都会生二胎。为了所谓传宗接代,多生一个孩子,而拉低整体生活水平他们是绝不会干的。
催生二胎纯粹是因为一个娃太抢手,双方老人都盘不过瘾,家里条件又允许,这种情况下再生个二胎,两边父母都有娃可以盘,总体上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会多一些。
至于孩子姓什么,真不是最重要的。
我遇到过一家两个孩子两个姓的,也遇到过起名字按照爹姓+娘姓+名的。比方说爹姓王,娘姓张,生个儿子就叫王张三。爷爷奶奶这边叫孙子,是三个字一起叫。外公外婆那边就省掉姓,直接叫张三。
这么做主要是图个亲近。真为姓吵得不可开交的,也有,但很少,一般结婚的时候就商量定了的。
至于给不给彩礼嫁妆,也是两边和和气气有商有量的。最终父母钱给出来都用于组建小家庭,所谓彩礼嫁妆不过是个名头。
以前包邮区很多地方讲究男方给多少彩礼,女方就得以嫁妆的名义翻倍还过来。比方说彩礼10万,嫁妆就是20万这样。
为了不互相“别苗头”,攀比太甚,伤了和气,有些知根知底的家庭才取消了这一趴,或者给个,图个吉利。
说实话,这种婚姻模式,与其叫“两头婚”,还不如叫“两头啃”。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两边父母都愿意为了儿女结婚倾其所有,不愿意让孩子受委屈才会这么干。
婚姻的本质,其实就是合伙经营公司。传统的男婚女嫁模式:男方出资本,比如买房子,出彩礼;女方出生产资料和人力成本,比如生孩子,操持家里等等。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资本不贬值,生产资料和人力却会发生损耗。那套房子,放在那里只要不卖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都还值那么多,没准还会涨。
而生孩子、带孩子的女人,一开始是个明媚青春的姑娘,事业也处于上升期,赚得也多,追求者也众,身体也好。
结婚三年,孩子一生,一下就被套牢了,脸也黄了,顾不上捯饬自己了,事业也停滞不前了,有的甚至被迫全职了,再过几年,各种器官磨损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有的妹子光是生孩子,就落下不少病。)
难怪女人头天晚上还叫“新娘”,第二天就成“老婆”了呢,这折旧率也太快了。
这个问题,古已有之。
古人的做法是娘家给女儿大量的陪嫁,让女儿不用全看夫家脸色。有钱的家庭甚至可以让女儿做到一生一世不用夫家一针一线。而男人则负责解决跟外界打交道的全部大大小小的事宜。所以女子嫁人之后,只要安心生孩子带孩子就行。
糟糠之妻不下堂,渣男再渣,只要不想跟老婆的家族撕破脸,不想被人戳脊梁骨,都不可以把女人赶出家门。因此女人贬值了也不用怕,就算嫁妆花光了,起码儿子还是保证给养老的。
现代女性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这也造成新的问题:结婚以后女人又要带孩子做家务,又要上班挣工资,职场天花板奇低,升职加薪永远不考虑你,还没有任何保障。(我一已婚已育的朋友去面试,面试官竟然问她孩子身体好不好,老人身体好不好……换了是个已婚男士,肯定不会被这么问吧!)
为了维持婚姻制度,完成种族繁衍的重任,聪明的人类就给婚姻裹了一层爱情的糖衣,以便女性忽视掉婚姻的真相,心甘情愿地走进婚姻的殿堂。
被忽悠进去的女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婚姻的真相,原来“爱情的糖衣”的保质期只有18个月,有的甚至不到一年半就化掉了。生活本质上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说好男女平等,男人也要做家务带孩子的呢?
结了婚以后才发现,男女平等是假的,游戏规则是谁不能忍谁干,谁舍不得谁干,谁容易被舆论指责谁干。
比方说洗碗槽里全是碗,吃饭都没法吃了。谁能一忍到底,情愿吃的时候“现冲”一个,也不肯把碗洗了,谁就赢了。通常女人完败。
又比如说孩子哭了,谁能装睡到底,闻而不问,谁就赢了。女人还是完败。
孩子学习渣了,谁先忍不住焦虑,谁就得接过“鸡娃”大业,冒着得喉炎和装支架的风险去辅导作业。输掉的多半还是女人。
再比方说,家里乱的没地儿下脚了,要是有人上门拜访,肯定背后人家都说这家女人不行,不会说这家男人不行……
所以兜兜转转,在婚姻中,女性始终是损耗较大的一方。如果按照传统婚姻模式,男人出房子,女人出人,就会出现一方价值不断贬值,另一方不但不贬值,甚至还升值的情况。(考虑到职场的表现,差异就更大了)
包邮区的家长,好多都是做生意起家的,早就看穿了婚姻就是两个家族搭伙经营过日子的本质。给女儿房子票子,就是为了抬高女儿的地位。不让她随着年龄增长,话语权降低,始终在婚姻中拥有一份底气。
再加上娃金贵,养育成本奇高。算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一年小10万打不住,一对小夫妻养一个孩子都吃力,别提两个了。
在江浙沪,要想好好培养孩子,基本都要靠老人补贴点。但是逮着一边老人“啃”有点不厚道。再说了,外公外婆又不是出不起,这是瞧不起谁呢?
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个“两头婚”的模式。本质上虽然是两头啃老,实质上又是对家族资源的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自家儿女撑腰长脸,减轻负担的。
所以真的不必去“酸”两头婚,人家夫妻好着呢。即便离婚率高,也是因为有那个底气,不必为了生活所迫,忍气吞声。遇到渣男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左思右想自己养不活孩子,就一忍到底。
从另一个角度看,“两头婚”甚至算得上是一种优生学,可以让一对收入普通的夫妻,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我听说过最凡尔赛的婚姻,是爷爷把孙子“鸡”成了钢琴10级,姥姥姥爷分别把外孙的英语和古诗学习给全包了。
所以两头婚,本质上就是两个都是有钱又少子的家庭,宝贝孩子的操作,没啥好热议的。只要一方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它就搞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