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是指未经正式医疗训练,没有国家医疗编制仍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在西集镇协各庄村,就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名叫孙树兰。从业42年的她,如今还是会早上5点就开门接诊,医术高、态度好是病人评价她时用的最多的词语。
5点开门不让患者着急
热情问好、察看病人脸色,左右手的把脉、询问病情,了解完情况做好判断后开处方、拿药……每次接诊病人时,孙树兰总是先热情地问好,以缓和他们因患病而产生的焦虑,之后才进行病情诊断。
年开始从医,今年已经是孙树兰从医的第42年,这些年孙树兰一直坚持每天5点开诊所大门,而诊所关门时间通常会到晚上八九点,如果快关门时有患者上门,则会延长到半夜。
“孩子要上学,大人要上班或者干活,不能让他们找我的时候找不着。”
每月5号,孙树兰会为村内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而且会在小纸条上写下明确的日期、地点,挨家挨户地通知老人。协各庄村有两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方便来诊所看病,孙树兰就带上医药箱去家中给两位老人看病。把脉问诊的同时,还顺便帮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赶上饭点时就为他们做顿饭。
此外,每个月她还会给村民开办健康大讲堂,给大家讲解健康常识和预防疾病的措施。
““她看病看得特别好,也很敬业,不管什么时候来,基本没有找不着人的时候。”患者高素芬说。
经验累积研制药方20年
遇到肺部、肾部有问题的患者,在号脉的同时她会选择在背后听诊;遇到有疱疹性咽喉炎的患者,她就选择用药物肌肉注射。孙树兰多年来深入学习和研究中西医药方面知识,还经常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对于看病,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夏秋季是带状疱疹频发的季节,这是医学中常见却不好医治的一种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发病会伴有发炎、疼痛等多种症状,一经感染便不好根治。如此不好医治的疾病,在孙树兰这里拔罐、打针、吃药,7天的时间就可痊愈。
“能用一疗程治愈这个病,是因为我花了20年的时间在研究治愈这个病的药方。”
孙树兰说,为了能对症下药,她在安全的前提下,给病人尝试不同的药方,一旦有疗效她就记下来再接着尝试新药方。在翻看医药书籍时,发现有药物对治愈这个病有疗效她便记下来加到自己的药方中。经年累积,她的药方才能这样的“神奇”。
“妙手回春”、“医术精湛”、“北京市优秀乡村医生”……因为精湛的医术,孙树兰曾多次收到病人送来的锦旗,以及专业机构颁发的获奖证书。
通宵看书不断精进医术
孙树兰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他在干活时突然心慌喘不上气,经人推荐后来求诊。孙树兰号过脉后,给他开了点药并医院就诊。因为据她判断,病人有多根血管堵塞,病情一旦耽误就有生命危险。这位医院诊断,病情果真如孙树兰所说,后因为治疗及时,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拥有这样准确的判断并不是出于偶然。谈到从医经历,孙树兰告诉记者,19岁大专毕业后,她去了农村赤脚医生卫生院学医。在那里,她需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习内科、外科、儿科、中西医药等理论知识。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孙树兰不分白天黑夜地学,边吃饭边看书,晚上没有电就点着煤油灯、蜡烛背知识点,困了就睡一会儿,醒了接着学。医院实习了一年后回到了村里,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今年已经62岁的孙树兰,依然保持着上学时看书的好习惯。诊所里,除了进门就能看到摆放整齐的药品和医具用品以外,还能在桌上看到老中医医药知识理论书、墙上挂着人体穴位图、柜台里码放整齐的学习笔记。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医学博大精深,要永保学习之心。”孙树兰笑着说。
家人支持陪伴上门问诊
孙树兰的老伴儿高玉明在诊所里承担着“护士”的工作,因为对于看病只收成本费、输液开药收10块钱、遇到孤寡老人或者条件不好的就免费的老两口来说,请护士帮忙的钱他们是负担不起的。
做赤脚医生收入少,为了补贴家用,家里还经营了8亩地。孙树兰在凌晨、傍晚陪着老伴儿做农活,白天看病坐诊。农忙时期,她和老伴儿要半夜两三点起床去地里掰玉米,白天有病人来了就看病,没有就抓紧时间搓玉米。
“这些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她自己很辛苦,也劝她别干了,但是她喜欢这个工作,那作为家人我们就支持她。”高玉明说。
每次孙树兰需要上门问诊时,高玉明就用三轮车拉着腿脚不便的她一起去。孙树兰看病时,忙完农活回来的高玉明就帮他招呼病人,收拾药房。
“对待病人很热情,随叫随到,这些年全家老小的病都是在孙医生这儿看好的。”前来看病的患者纪文凤说。
正是这样为病人着想的孙树兰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周围村庄的村民听说她看病看得好都经常过来问诊。其中,好多人更是在一来二往中跟她成为了朋友,有空就会来串串门,还会给她带些自家种的应季的蔬菜和水果。
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