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你在人世间接受了几分的沉溺与宠爱,也承受着众多的嫌弃与排斥。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将背负怎样的毁誉?
起:一个传说和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烟草大省云南,关于烟草有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从前,有一对夫妻很是恩爱,但天有不测风云,美丽的妻子中年因病去世。丈夫因此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抑郁中,愁肠百转,孤枕难眠,身形憔悴。在一个夜里,妻子托梦给丈夫说:你这样忧愁下去不行啊,你要活好,还要为他人活好。明天早上,你到我的坟头上去看一看,我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棵草,你把它烘烤晾干后,点火抽一抽,就不再烦恼了。丈夫第二早来到妻子的坟头,果然看到长出了一棵肥壮的草。丈夫小心翼翼把这棵肥壮的草采回家中,烘烤晾干后,按照妻子梦中的吩咐点火抽下,慢慢走出了忧愁——这棵草就是用于制作香烟的烟草。因而烟草在民间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忘忧草”。
这个传说记述在原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张海翔先生的专著《横断山不横断——追寻云南千年农耕的足迹》中。
多年前,我跟随云南旅游宣传推介团到德国推介云南旅游。途中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观察到德国的女性抽烟的较多,向随团的导游寻根究底,导游做了这样一番解释:二战期间,德国男性大量卷入了战争,几乎所有的工作重担、家庭压力都背负在了女性的身上,许多女性深陷生理和心理的重压之下,于是许多女性只有通过抽烟排解难言的孤独和巨大的压力。女性抽烟就形成一种习惯和传统。今天的德国女性抽烟,更多的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和效仿。
承:宠溺与排斥
在云南大大小小的酒楼和餐馆里,往往每一个标间里,都会配上一支水烟筒,这几乎是饭店里边的标配,目的就是方便烟民使用水烟筒。我熟悉的某君,在工作的间隙里,呼唤他的下级:“把我的小老婆给我拎来!”手下的工作人员心领神会,马上把他的水烟筒递过来。某君发自内心地说:“我和老婆并不一定能够天天陪伴在一起,但是这烟筒,几乎就离不开我,这不是我的小老婆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吸烟的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限制吸烟纳入了法律的条款中。在我国大部分公共场所都不允许再摆放烟灰缸,也不再设置吸烟区。甚至,这样的排斥深入到了一些家庭。老公会吸烟,老婆和孩子是不允许他在客厅里吸的,那么可能在阳台上设置一个小小的吸烟区。
转:一份自我检讨和一份自我安慰
本人算是众多烟民中一个稀松平常的烟民。青少年时候接触烟草,确实只是一种效仿。还在是乡村里的小屁孩的时候,就会和其他孩子一道把队里的烤烟偷来,卷着抽了玩儿。有时候,还会把已经干透了的包谷杆、洋瓜杆中间穿个孔,模仿大人一样抽着玩。到学校接受教育后,在整个学生阶段,真正做到了对所有不良行为的坚决杜绝,甚至连正眼也不看一眼。工作后,经济相对独立,不管怎么说,看着人家喝酒抽烟,总能看到很洒脱的一面。经过尝试,喝酒是经不住考验的,慢慢认清了自己此生与酒无缘。也数次尝试抽烟,结果也没上瘾,主要原因是自己有慢性咽喉炎,抽了以后挺不舒服,也就作罢了。那时还真羡慕会抽烟的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那么一个递烟接烟、有那么一个喷云吐雾的交融过程。正当自己慢慢地接受了吸烟有害健康的深度教育后,却在接近不惑之年染上了烟瘾。潜在的原因是,本人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那还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瘦人较多,对壮实的人有一种本能的羡慕感。我的一个上级有一次跟我说:人要胖起来其实很简单,把烟抽起来,一断烟,身体就胖起来了——这话对我的影响挺大,但事实证明是错误的,真正抽烟上瘾,戒断可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后来自己被组织任命负责一个情况有些特殊的单位,烦心事真是多得要命,于是在晚上加班思考问题和撰写材料的过程中,最先是空含着一根烟来启迪自己的思维,减轻自己的疲惫,后来是试着抽那么几口,多次出现了醉烟的现象,一醉烟要躺在长沙发上缓上几分钟,才能坐起来继续工作。渐渐就有了烟瘾。自己清楚地记得,最先的烟瘾并不大,每天也就抽那么几根。每天早上起来,总是要等到洗漱完毕吃完早点,才会想起点上一根烟——今天呢?每天上午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就是先点燃一根烟,在吃完早点的时候,大概就已经有三根烟点完了。可以猜想,一天要抽多少烟?
作为一个资深的老烟民,如果要写一篇抽烟的检讨文章,认识应该会是比较深刻的。简而言之,抽烟至少有这几个方面的坏处:第一,影响个人和公共卫生。一个资深烟民,往往是要备下多个烟灰缸,自己的卧室、洗漱间、客厅、办公室、自驾车上。如果稍稍懒惰,烟灰缸常常弄得脏污不堪,何况抽烟的过程中烟灰也经常在不经意间抖落在地下。不难理解,不会抽烟的人对烟民多少都有些讨嫌。就是自己在一个时段不抽烟后,猛然遇到一个抽烟者,那散发的气息也会让人怪不舒服。打扫卫生的人往往会对抽烟的人心存嘀咕,增加了清洁工作的难度。第二,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在所有的火灾安全事故中,由抽烟而引发的火灾,估计占了一个不小的比例。本人的原则性还是较强的,凡是到敏感的场所、山上行走散步,从来也不敢碰烟。但自身还是在不小心时发生了几次小小的“火灾”——大概有两三件衣服,因为烟头把衣服烙了洞而不能穿——最洋相的一次是跟着上级领导检查项目,下车刚抽了几口烟,领导催促再次动身,只好把抽了一半的烟用一份纸巾包裹严实后装在了口袋里,结果烟头没有弄熄,把衣服的口袋烧了一个很大的洞。这事跟一个烟民朋友说起来,这位朋友说,你这个算什么?他有一次在抽烟疲惫后睡着了,把一整条裤子都烧烂了。我记得当年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林语堂先生也是一个大烟民,他说他爱老婆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的老婆能容忍他躺在床上抽烟——想一想这很危险的,至少我从来也不敢躺在床上抽烟。第三,浪费家庭资金。虽然俗话说:“不会抽烟省不下烟钱,不会喝酒省不下酒钱。”但是你细心算一下,每个月至少几百元,甚至近千元的烟钱,长年累月,这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丢丑不丢丑的问题,其实一个人在家里抽烟的时候,家里摆放的都是很廉价的香烟,就好比经常喝酒的人一样,在家里通常喝的都是老白干。只有在外出交往办事的时候,兜里才揣着好一点的香烟,撑一撑面子。第四,对自身的和他人的身体存在一定的危害。这好像用不着多说了,那些铺天盖地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买到一些外烟,香烟壳上禁止抽烟的包装更是恐怖之极。
那么,抽烟人能不能找到一些聊以自慰的理由呢?有的有的,抽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自我安慰,是一种试图找到最佳的思维状态、精神状态的途径和方法,甚至是想自我超越的方法。朱自清先生的《谈抽烟》读来让人会心一笑,其中有这样一小段话:
“好些人抽烟,为的有个伴儿。譬如说一个人单身住在北平,和朋友在一块儿,倒是有说有笑的,回家来,空屋子像水一样。这时候可以摸出一支烟抽起来,借点儿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儿吸他十来口。客来了,若你倦了说不得话,或者找不出可说的,干坐着岂不着急?这时候最好拈起一支烟将嘴堵上,等你对面的人。若是他也这么办,便尽时间在烟子里爬过去。各人抓着一个新伴儿,大可以盘桓一会的”。
上年纪的人都可能熟悉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民歌:
稻堆堆得圆又圆,
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
凑上太阳吸袋烟。
这里,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浪漫,还是一种冲天的豪情。
其实,抽烟人不是不知道抽烟的坏处,而往往是知道坏处而又染上烟瘾的一种尴尬。不然,为什么医疗队伍里也有比例不小的烟民。我们的社会舆论也会存在一种偏向,就是走极端,强调一件事的害处,往往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没有留下一个中间地带。稍做一些了解,我们知道,烟草是可以入药的,他也有他的医药功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得了病,没医没药,就是靠烟草治好了他的病。在烟草大省云南,旧时代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瘴疬之地,治疗瘴气,烟草就是非常好的一剂良药。对于抽烟人来说,身体一些小小的不舒服,往往是可以通过抽烟来缓解的。有一个被定位为世界级的调查报告宣称,在烟和酒进入某些地区后,事实是提高了这个地区的人均寿命。有这样的报道,非典盛行之时,烟民很少罹患非典;最近又有报道称,抽烟人对比不抽烟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要小得多——相信许多烟民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一定会兴奋不已,大有找到知音的感觉。但是朋友,也不要太相信这样的报道,疫情放开后,我身边也就有一些烟民感染了新冠病毒,还是严密防控好,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才是硬道理。
说句心里话:对比艰难的人生中许多苦痛的折磨,抽烟这点小小的危害,简直微不足道。本人为了尽量消减抽烟对身体的危害,一个是多做室外运动,一个是多喝水和吃水果,心态积极乐观。
这样的话肯定也是走极端的:“男人不抽烟,白来世上颠;男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现在的女生找男朋友,肯定还是把不会抽烟的男生优先放在视野里。
合:算是小结和期望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相依相伴。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我们更感受到了心理健康的极端重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宽容地接纳自己,也宽容地接纳世界;包括这世界的所有优点和缺陷。强大的心理正能量和强大的心理耐受力,能够引领我们把握人生的主导方向,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
假如再让我选择一次,我可能不会再选择用香烟来调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有趣的东西很多很多。
香烟,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恨你也不容易。不说了吧。
(图片源自网络,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