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为什么离农民愈来愈远
1996年,放映员黄树辉离开电影院,自己买了1台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成了从化市第一个个体放映队的老板。几年过去,装备已“鸟枪换炮”,但他揽活却愈来愈难。从去年到现在,他一共只放了几场电影。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缘由1:村里可直接安排资金减少
黄树辉说,刚开始干的时候,1年中除下雨天以外,几近每天都在村庄里放电影。除自己找的活,电影公司送戏下乡的时候也要去帮手,忙都忙不过来。不过这样的好光景没有保持多长时间。从1998年、1999年开始,黄树辉就感到不好做了。他说,最初多数是村集体出钱,但是这些年集体可直接安排的钱少了,请他去的也就少了。
缘由2:本钱高放一场赚不到百元
另一方面,放电影的本钱却愈来愈高。1966年,租一部8.75毫米的电影拷贝最低只要5角,16毫米的也不过5元,但现在一部16毫米的拷贝要70~80元,35毫米的更是超过100元。加上人工、机器消耗等等费用,放一场本钱要三四百元。这对农民来讲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过去遇到红白喜事时放电影的习惯也在逐步消失。现在只有年底在外面的老板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才请他去放几场电影,放一场连100元都赚不到。其他一些个体放映队几近都转了行。
黄树辉的窘境是农村电影放映队的一个缩影。虽然农民对看电影的要求很强烈,但现实却是电影离农民愈来愈远。黄树辉去年在吕田的山区放一场电影,一个5六岁的小孩子听说后居然问他电影能不能吃。
从化市电影公司的胡燕辉经理告知,农村电影市场其实相当大,这些年组织的电影下乡活动,常常一场都有几百人,放映场坐得满满当当。农民们喜欢看的电影,集中在喜剧、武打、战争等几类,教授农业技术的科教片也非常受欢迎。另外,由于现在农村“留守”的多数是中老年人,很多能勾起怀旧情绪的老片子农民也喜欢看。
缘由3:片源少旧片子反复放
广州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徐彬告知,目前广州农村电影放映队总共约有七八十个,但是大部分都没法正常地展开电影放映活动,而资金是最大的困难。
对已在农村普及的电视和影碟机,放映队坦承会对电影放映造成一些影响,但并不是太大。毕竟,电影的效果远非电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视或影碟机可比,而且不但能看节目,还能看热闹。让他们苦恼的是,现在手中的放映装备有些落后,节目少、拷贝缺、速度慢、周期长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目前广州农村电影放映队大多用的还是16毫米的放映机,虽然效果并不差,但16毫米的电影拷贝已不生产了,片源遭到了很大限制。放映队不能不重复放映老片子,流失了很多观众。
前景:电影队也能做“活动广告”
几年前,国家计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开始推行“2131”工程,目标是在21世纪,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电影“三个1”,即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现在广州市正在以从化市为试点推动这项工程。
徐彬说,所有农村电影放映全部由政府买单明显不可能,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放映队应主动出击开辟市场。其实,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电影放映队作为“活动广告”,已引发愈来愈多企业的关注。以广州刚启动不久的电影下乡月来说,就有一家著名企业提出合作意向,条件是放映前播放广告,同时在场内发放宣传单。
业内人士指出,在放映市场准入方面,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放映队可组织科教片专场、红白喜事专场、重大节日活动专场等。同时,要逐渐从免费观看转变为有偿服务。(卜松竹)
来自:广州,2004/2/15